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看社会 >正文

"阴滋"患者多数感染"接吻病" 多有婚外性行为

钟南山在昨天的通报会上答问

  龙虎网讯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恐艾症”人群的研究结果向媒体作出通报。

  据钟南山介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病人首先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没有查出相关标志物,同时也没有发现所谓“新病毒”或“未知病毒”。但是,通过一系列检测,研究团队认为这些人出现的症状也并非单纯因为“心理障碍”,因为他们中八成人都感染了包括EB病毒、沙眼衣原体等在内的病原体,而且大部分病原体可以通过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

  到底什么是EB病毒?

  江苏专家:俗称就是“接吻病”

  钟南山说到“EB”病毒时,讲了一句“在欧洲专家口中曾叫接吻病”。本报记者咨询专家得知,其实“接吻病”是一种常见病。不过专家口中的常见病,我们却并不熟悉,而EB病毒就更陌生了。

  什么是“接吻病”?

  只是一种噱头的说法

  百度百科的说法是,“接吻病”(KissingDisease)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主要因亲密接触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传染,常见于年轻人。

  南京市鼓楼医院耳鼻喉科的高下主任则告诉记者,接吻确实可以传播疾病。如果接吻一方有病毒,另一方的抵抗力又弱的话,便有可能出现“接吻病”,造成口疮、喉咙发炎等等。

  “不过‘接吻病’还只能算是一种有点噱头的说法,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确切的病叫‘接吻病’。”高下主任表示,所有能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疾病都可以叫“接吻病”。可以通过口腔、唾液来传播的病毒有很多,EB病毒只是其中的一种,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也可以通过唾液来传播。

  接吻病是什么症状?

  确实跟艾滋病、恐艾症很像

  “接吻病”的症状主要有喉咙疼痛、发烧、颈淋巴腺肿大、身体倦怠等,发病程度比感冒重些。发烧、喉咙痛、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通常位于颈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疸,黄皮肤头痛、普遍性全身疼痛等等。这些症状跟艾滋病感染初期的急性期症状确实很像。也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恐艾症”的症状很像。

  其实这些症状都指向一条:免疫力低下。接吻病的感染率很高,据介绍,90%以上的人都曾经感染过该病,不过真正发病的人却较少,原因是这个病具有自愈性。

  EB病毒究竟是什么?

  与粘膜病密切相关

  至于陌生的EB病毒,高下主任表示,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极其”常见。从目前医学的了解来看,EB病毒和与粘膜相关的病变有联系。比如鼻咽癌就是和ED病毒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不过目前还无法证明ED病毒就是鼻咽癌的唯一病因。除了鼻咽癌外,一些妇科的粘膜病变,如宫颈炎,也与EB病毒密切相关。不过携带EB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

  EB病毒到底有多常见?

  我国3-5岁孩子9成阳性

  南京市儿童医院专家告诉记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但是大部分儿童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可能表现为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作为感冒处理,但是这种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一般1-2周就会痊愈。不过医院也曾经接诊过“全身型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一名12岁的男孩高烧12天,曾被当做感冒治疗。经过CT检查,发现孩子的全身有多个脏器受到损伤。这是一个特例,分析可能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

  为什么孩子感染多?

  因为父母喜欢亲吻孩子

  顾名思义“接吻病”通过接吻来传染,年轻人应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而欧美人较亚洲人更加开放,所以“接吻病”的发病率更高。其实就以ED病毒引发的“接吻病”来看,儿童也是EB病毒的易感人群。为什么?因为不少大人喜欢对宝宝又亲又抱。

  如何预防“接吻病”?

  桌上放公筷,接吻别太频繁

  当口腔破损时,会感染EB病毒,所以预防“接吻病”,就要注意自己的口腔状况。“因为中国人对口腔卫生并不像欧美那么重视,所以中国人的口腔问题可能更普遍。高下主任说,当刷牙时会出血,意味着牙龈粘膜有破损,这时候就要注意,接吻不要太频繁。还要注意公共场合的食品卫生。“中国人经常一大桌子人在一个碗里搛菜,这种习惯很不好。公筷还是必要的。”

  本报记者 杨彦

  研究启示

  1发现:受检者多有婚外性行为

  建议: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

  钟南山表示,在和“恐艾症”人群接触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存在关节痛、皮疹、皮肤脱屑、舌头长绒毛等症状,而且经过研究小组的详细询问,受检人群大部分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一次或以上的婚外性行为。

  钟南山分析,对于“恐艾症”人群主述的症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心理问题”。因为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6种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例如唾液),人体在感染这些病毒后的急性期如果没有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受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至于感染一种以上病原体的原因,钟南山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时候就感染了多种病原体,二是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后导致免疫力异常,再在生活中感染多种病原体。

  有鉴于此,研究小组建议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倡导健康的性生活,并做好防护措施,出现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2发现:EB病毒感染率最高

  建议:用餐最好使用公筷

  钟南山还指出,在这次检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这些人群中EB病毒的检测率非常高。“在60名受检者中,有33人发现EB病毒阳性,比例接近70%。其中有一个家庭包括妻子和儿子都感染了EB病毒。”钟南山说,“EB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的疾病,因此我高度怀疑这些人感染EB病毒的途径不仅仅因为性接触,在日常生活中亲吻、共同用餐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钟南山呼吁,人们无论是在家庭用餐还是外出就餐最好使用公筷,减少通过唾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焦点答疑

  为何一直求医都没发现这些病毒?

  既然“恐艾症”人群感染的都是已知病毒,但为何在他们漫长的求医路上一直没有发现呢?

  对此钟南山解释说,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方向的问题,由于这些人群到医院求诊时大都强调自己是艾滋病,因此相关医疗机构都把重点放在HIV病毒的检测上,没有做其他病原体的检测。

  其二是方法的问题,由于这些病人都不是处于疾病的急性期,因此用临床常规的检测方法,是难以发现病原体存在的。

  在这次检测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使用常规的检测方法,例如检测男性的前列腺液、女性的白带等,确实很难发现问题,但当他们使用了更高端的“核酸PCR荧光检测”法检测病人的白细胞,就有了上述发现。

  患者反应

  大部分人接受 少数人不满意

  在昨日新闻通报会的现场,有一名患者表示,对于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非常感激。但对于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他仍然觉得可能是有“未知病毒”在作怪。“我所承受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我觉得我的问题并不是一些病毒感染这么简单,你看看我的关节,都已经完全变形了,这当中肯定有问题的。”这位患者说。

  对此,广医一院感染科的曾文铤教授表示,对于研究团队的结果,大部分受检人员表示接受。“我把自己的QQ号给了他们,让他们有什么疑问随时和我联系。”曾文铤说。

  疑似艾滋病进展录

  2009年6月

  怪病浮出水面

  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称自己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

  卫生部立即组织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接访、调查和咨询等工作。

  2009年9月-2010年1月

  第一次调查

  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2011年2月-3月

  第二次调查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月~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无感染性疾病的特征性变化。

  2011年4月6日

  卫生部通报

  2011年4月6日,针对近期有关“阴性艾滋病”的报道,卫生部通报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据广州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