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学习 >正文

大学生“考证热”与功利化教育地思考

    近几年,大学校园里的逃课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逃课族”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有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的逃课率约为25%,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达到了50%以上。大学生逃课之后,有的在读各种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在学习电脑知识,为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忙碌,有的在准备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务员考试、海关报关员考试,有的在忙着学开车拿驾照,有的则热衷于外出拉关系、长见识。当然,单纯为了玩乐而逃课的大学生也不乏其人。

    如此一来,大学教育似乎要变成“考证教育”了。有些大学生甚至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虽然花费惊人也在所不惜。按照很多大学生的说法,如今手上不多一些证书已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与别人竞争了,特别是那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更是希望借助多考证书来弥补心中的底气不足。

    应该说,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它对于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人才高消费”之风越刮越盛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重要的求职“砝码”。有些高校也直言不讳地声称自己就是为市场生产“产品”的,而既然大学生是“产品”,那么各类证书就是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包装得越华丽,就越能吸引“买主”的眼睛,就越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目前大学生中时髦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必然结果。

    然而,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得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那么靠短时间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换取一时之利,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功利化教育的最大弊端也许正在于,它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不利,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利。

    从另一个角度看,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一些不受市场经济青睐的基础学科,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的,却是深远的。比如,文史哲等学科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所必须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重视技术培养,却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再比如,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曾一度很难就业,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保险等行业中再次显现出来,甚至在很多计算机公司,学数学的毕业生比学计算机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数学训练,形成了严密的思维方式,功底深,后劲足。可惜的是,目前的数学人才已呈“一才难求”之势。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基础学科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就是基础学科一度不受重视所引发的后遗症,是功利化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该对我们有所警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种现象应当纠正,却也不能矫枉过正。大学不同于技校,大学教育绝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不是苛责“考证热”,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学校和学生身上,所以我们一方面呼吁大学生们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方面也呼吁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切莫将眼睛只盯在资格证书上。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又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这些话,值得每一个从事教育、关心教育的人深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