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地主要线索(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2:35
孔子所说那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与主宰的“仁”,即内在于我们生命中为我们生命之根本与主宰的道德创造性(moral creativity),亦即那个“于穆不已”的“天命”在我们生命中的呈现。人就是凭借这内在于自己心中的道德创造性知孝﹑能孝﹑知忠﹑能忠的。所以孟子又称之为良知﹑良能。我们“内圣”成己,“外王”成物,而且还都要尽善尽美地成之,其动原全在这内在的道德创造性。(牟宗三,2003年,第425-426页)
不过,牟宗三认为,“意志无力”并不是一次性即可解决的问题,它是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大问题。虽然“良知”的创造性可以保证“意志无力”的克服,但外在“私欲”的干扰、遮蔽却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因此,人只有充分发挥道德创造性,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现实的有限生命,才能达到成圣成贤的终极目标。牟宗三说,克服“意志无力”以成圣成贤是儒家的理想,它“给人类决定了一个终极的人生方向,而且将永远决定着”(牟宗三,2007年,第5页)。在这个人生方向之下,“生命大海中之罪恶无穷,而功夫亦无穷,成圣成贤的过程亦无穷。这其中的艰难,并非不知”(同上,第93页)。不过,虽然这一过程艰难,但前途还是光明的。牟宗三说:“原则上理性终可克服罪恶,如上帝可克服撒旦。”(同上)综合起来看,牟宗三认为,克服“意志无力”以最终成圣成贤“不是乐观与否的问题,乃是理上应当如何的问题”(同上)。因此,人们不可以“因艰难而不如此作,这是不能推诿的,理当如此的”(同上)。
四
由上述可知,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是:在原始儒学阶段,孔子最先意识到了“意志无力”这一问题,而且还提出了道德教化的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问题,但以“求放心”为克服“意志无力”的关键,从而深化了孔子的思想。在宋明儒学阶段,朱熹提出主体“自易其恶”,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克服“意志无力”。与朱熹不同,王阳明则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以“良知”本有的内驱力通过“致良知”来解决“意志无力”。在现代新儒学阶段,牟宗三在辨析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良知”的创造性思想,并以此作为克服“意志无力”的关键。历时性地看,这样一个线索不仅反映了儒学对“意志无力”问题探讨的丰富和深化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学的总体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倪德卫,2006年:《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江苏人民出版社。
古籍:《论语》、《孟子》。
吴学昭,1997年:《吴密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
黎靖德 编,1994年:《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朱熹,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2001年:《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傅伟勋,1989年:《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
刘述先,2003年,《〈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在今日的意义》,载台湾2003年5月3日《联合报》。
牟宗三,1999年:《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牟宗三先生全集》(23),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