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与明代气学(0)-中国哲学
- 学生时代
- 2009-05-23 16:10:05
认识理,指出:“气之聚便是聚之理,气之散便是散之理,惟其有聚有散,是乃所谓理也。”[2]卷下认为理是气聚散变化的条理,有气才有理。这是对张载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本论的否定。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罗钦顺从心本于气的思想出发,根本否定心学宇宙观。他说:“张子曰:‘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此言与程子‘本心’之见相合,又推到释氏穷处,非深知其学之本末,安能及此?”[2]续卷上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心本论思想遭到张载的批判,罗钦顺对此十分赞成,他借此来批判以心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佛教不识阴阳之气,不懂心的来源,所以陷入以心为本的谬误。他说:“佛氏初不识阴阳为何物,固无由知所谓道,所谓神。但见得此心有一点之灵,求其体而不可得,则以为空寂;推其用而偏于阴界入,则以为神通。所谓‘有物’者,此尔。以此为性,万无是处。”[2]续卷上罗钦顺以气本论思想批驳了佛教以心为空寂、以心为物、以心为性的理论。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抽掉了佛教心本论的基础。
罗钦顺并把杨简心学与佛教心学联系起来加以批判,指出杨简所说的“其心通者,洞见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之中,而天地万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这句话与佛教心学的观点无异,“此等言语不谓之‘以心法起灭天地’,谓之何哉?”[2]续卷下通过否定杨简的观点来否定心学宇宙观,并反对心学家所谓的“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心之变化,而以发育万物归之吾心”[2]续卷下的心学观点,认为人心的变化不过是反映了天地人物的变化,批评把天地万物的产生归于吾心的思想。罗钦顺站在气学立场,否定心学宇宙观,在明代心学兴起之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王廷相认为,气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说:“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3]《雅述》上篇气是一种无形而实有的客观实在。“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3]《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气无形,物有形,然而气并非虚寂空冥一无所有,无形之气即是有形之物的根源。“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3]《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气为虚,形为实,虚实是指气本体与气所产生的有形之物的形态。气是形之种,所谓种,即种子、根源,指有形之物由无形之气产生;形是气之化,即有形之物是气化的产物,气在运动变化中产生万物。王廷相认为,万物的产生是一个由虚到实、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虚与无形是指气本体而言,实与有形是指气化生物而言,但无论虚与实、无形与有形都统一于气,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王廷相以“无形”和“实有”言气,既把气本体与气化之物区别开,又把二者统一于气。这是对张载太虚无形、万物有形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王廷相根本否定当时流行的以观念性的理(道)为宇宙本体的程朱理本论哲学。他指出:“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3]《雅述》上篇在王廷相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里,元气为最高范畴,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是道的本体,离开了元气则无道,道不过是元气产生人、物之后,存在于人和物之中的道理。在理气关系上,王廷相提出“理生于气”的命题。他说:“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3]《王氏家藏集》卷33《横渠理气辩》王廷相在对张载理气思想的阐释中,论证了“理生于气”的观点。他认为,理作为事物的规律,由作为万物之本原的气所产生,有气才有理,无气则无理,理根源于气,不能离气而独存,正如性是气“固有”的属性一样,理、性均不离气而存在。王廷相针对程朱的理本论批评说:“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3]《王氏家藏集》卷33《太极辩》指出理出于气,而非理生气,把被程朱颠倒的理气关系重新加以扶正。
吴廷翰作为明代气本论哲学家,他继承张载气学,以气为宇宙的本原。他说:“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4]《吉斋漫录》卷上认为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只有气的存在,因此,天地万物只能由气产生,气化流行而生天地人物,成为天地万物的始祖。就气的至尊无上、至极而无以加而言,又称之为太极。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吴廷翰强调,理的存在以气的存在为前提,无气则无理。他说:“气之为理,殊无可疑。盖一气之始,混沌而已。无气之名,又安有理之名乎?”[4]《吉斋漫录》卷上所谓理,不过是气之条理。他说:“盖上天之事,只是气。理即气之条理,用即气之妙用。”[4]《吉斋漫录》卷上所谓气之条理,即是指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他说:“理也者,气得其理之名,亦犹变易之谓易、不测之谓神之类,非气之外别有理也。”[4]《吉斋漫录》卷上理作为气变易之规律,它是气本身具有的条理,不存在脱离了气、在气之外独立存在的理。这就否定了程朱理本论思想,而坚持了张载的气本论哲学。
以上可见,当明代程朱理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和心学崛起、方兴未艾之时,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明代气学经南宋、元代的沉寂之后,至明中叶又重新崛起。他们继承张载的主张,坚持气一元论的哲学,站在气学的立场,批评程朱的理本论和陆王的心本论哲学,把道、理、性建立在气本论哲学的基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罗钦顺从心本于气的思想出发,根本否定心学宇宙观。他说:“张子曰:‘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此言与程子‘本心’之见相合,又推到释氏穷处,非深知其学之本末,安能及此?”[2]续卷上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心本论思想遭到张载的批判,罗钦顺对此十分赞成,他借此来批判以心为宇宙本原的思想,认为佛教不识阴阳之气,不懂心的来源,所以陷入以心为本的谬误。他说:“佛氏初不识阴阳为何物,固无由知所谓道,所谓神。但见得此心有一点之灵,求其体而不可得,则以为空寂;推其用而偏于阴界入,则以为神通。所谓‘有物’者,此尔。以此为性,万无是处。”[2]续卷上罗钦顺以气本论思想批驳了佛教以心为空寂、以心为物、以心为性的理论。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抽掉了佛教心本论的基础。
罗钦顺并把杨简心学与佛教心学联系起来加以批判,指出杨简所说的“其心通者,洞见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之中,而天地万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这句话与佛教心学的观点无异,“此等言语不谓之‘以心法起灭天地’,谓之何哉?”[2]续卷下通过否定杨简的观点来否定心学宇宙观,并反对心学家所谓的“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心之变化,而以发育万物归之吾心”[2]续卷下的心学观点,认为人心的变化不过是反映了天地人物的变化,批评把天地万物的产生归于吾心的思想。罗钦顺站在气学立场,否定心学宇宙观,在明代心学兴起之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
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王廷相认为,气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说:“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3]《雅述》上篇气是一种无形而实有的客观实在。“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3]《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气无形,物有形,然而气并非虚寂空冥一无所有,无形之气即是有形之物的根源。“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3]《内台集》卷4《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气为虚,形为实,虚实是指气本体与气所产生的有形之物的形态。气是形之种,所谓种,即种子、根源,指有形之物由无形之气产生;形是气之化,即有形之物是气化的产物,气在运动变化中产生万物。王廷相认为,万物的产生是一个由虚到实、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虚与无形是指气本体而言,实与有形是指气化生物而言,但无论虚与实、无形与有形都统一于气,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王廷相以“无形”和“实有”言气,既把气本体与气化之物区别开,又把二者统一于气。这是对张载太虚无形、万物有形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王廷相根本否定当时流行的以观念性的理(道)为宇宙本体的程朱理本论哲学。他指出:“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3]《雅述》上篇在王廷相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里,元气为最高范畴,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是道的本体,离开了元气则无道,道不过是元气产生人、物之后,存在于人和物之中的道理。在理气关系上,王廷相提出“理生于气”的命题。他说:“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3]《王氏家藏集》卷33《横渠理气辩》王廷相在对张载理气思想的阐释中,论证了“理生于气”的观点。他认为,理作为事物的规律,由作为万物之本原的气所产生,有气才有理,无气则无理,理根源于气,不能离气而独存,正如性是气“固有”的属性一样,理、性均不离气而存在。王廷相针对程朱的理本论批评说:“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3]《王氏家藏集》卷33《太极辩》指出理出于气,而非理生气,把被程朱颠倒的理气关系重新加以扶正。
吴廷翰作为明代气本论哲学家,他继承张载气学,以气为宇宙的本原。他说:“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4]《吉斋漫录》卷上认为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只有气的存在,因此,天地万物只能由气产生,气化流行而生天地人物,成为天地万物的始祖。就气的至尊无上、至极而无以加而言,又称之为太极。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吴廷翰强调,理的存在以气的存在为前提,无气则无理。他说:“气之为理,殊无可疑。盖一气之始,混沌而已。无气之名,又安有理之名乎?”[4]《吉斋漫录》卷上所谓理,不过是气之条理。他说:“盖上天之事,只是气。理即气之条理,用即气之妙用。”[4]《吉斋漫录》卷上所谓气之条理,即是指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他说:“理也者,气得其理之名,亦犹变易之谓易、不测之谓神之类,非气之外别有理也。”[4]《吉斋漫录》卷上理作为气变易之规律,它是气本身具有的条理,不存在脱离了气、在气之外独立存在的理。这就否定了程朱理本论思想,而坚持了张载的气本论哲学。
以上可见,当明代程朱理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和心学崛起、方兴未艾之时,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明代气学经南宋、元代的沉寂之后,至明中叶又重新崛起。他们继承张载的主张,坚持气一元论的哲学,站在气学的立场,批评程朱的理本论和陆王的心本论哲学,把道、理、性建立在气本论哲学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