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我是80后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高校介绍
招聘信息
生活
免费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校园文化建设
2013-03-02 17:52:36 来源: 作者:stutimes 【 】 浏览:5709次 评论:0
摘要:本文概述了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论证了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校园文化的举措: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功能 举措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

。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

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www.bjwlxy.edu.cn,2011-4-28. :www.lun

wenwang.co

责任编辑:stutimes
打印繁体】【投稿】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