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我是80后
学生时代
免费论文
高校介绍
招聘信息
生活
免费论文
探析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地经济伦理思想
2013-03-02 17:52:38 来源: 作者:stutimes 【 】 浏览:6337次 评论:0

摘要: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他们都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公正等,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科学发展现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经济伦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的经济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
  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他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高评价标准。他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重要的推动者。要依靠民意、尊重民意、服从民意。同时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邓小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而且结合现实国情.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一共同富裕,把它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目标取向。他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蕴涵着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怀。只有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人才更能从自然的束缚中得到解放,才谈得上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基石。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校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对GDP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的利益的漠视。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蕴涵着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伦理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我们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通过税收和分配。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从而把不同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兼顾好,增强人民的团结,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和谐发展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虽然没有使用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说:“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四在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邓小平反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重视资源节约,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在经济发展与人和谐发展的统一上,邓小平坚持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现实国情,既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相协调,又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并不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伦理思想和谐发展的精神实质。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最新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和谐共处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共存的关系。它包含以下几层经济伦理内涵:第一。就空间方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相待的经济伦理关系。第二,就时间方面的现代与未来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既考虑现在,更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经济伦理观。第三。可持续发展观要求

用理智战胜欲望,走节制型发展道路。确立新型的发展观。
  (三)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是经济公正
  邓小平提出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观。他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容。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他强调效率优先并不是不讲公平,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公平可以为效率的提高以社会保证。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可以使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要“富裕”就要有效率,要“共同”就必须公平。部分先富是效率。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公平。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提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税收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等措施,整顿不合理收入,词节过高收入。使收入差距逐步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纵观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坚持了经济公正的原则,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对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对伦理关注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现。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彰显公平,我们应当坚持“三个共同”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原则,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占有资源的行业与不占有资源的行业要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则,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特别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共享,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三是共同富裕原则,即不仅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目标,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分配基准、原则,贯穿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在公平问题上的认识的正确回归,它内在地追求共同发展.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支持和带动;追求共同分享,即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追求共同富裕。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构建了发展的理性精神与发展的伦理意蕴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崭新发展理念。它汲取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在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丰富了经济伦理学,更在实践上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其必然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邓小平经济伦理的经济发展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弊端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逐渐突出,我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生态、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就必须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种新形式下,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选择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分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社会其它方面的均衡发展,结果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后劲。科学发展观的主体从经济转移刀刃。认为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也不等于单纯的社会发展,而是人、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强调代迹公正,要求我们一代人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又要强调代内公正,即人与人之间的公正,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和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与和谐。只有公正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和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前提,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作为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发展的基础。又要考虑发展的后劲;既要为当代人造福,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坚持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只有坚持这个基本导向.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才

能破解我国发展的新老难题。实现新形势下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伦理的效率与公平观
  经济方面的公平在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平主要包括机会的平等和利益分配的平等。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颇公平”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中国的特殊时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中国改革发展已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容易使人片面强调利益即按财富多少的规则而不是按照维护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合理利益的社会公正规则,使利益和资源向利益已经具有优势的一方积聚,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产生了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有的人用不正当手段致富。而诚实劳动却贫困的现象诱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问的恶性互动,不利于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弗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社会的稳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
  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手。从中国现在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效率至上原则进行了反思和矫正。在毫不放松效率价值追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赋予他们同等的,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给广大劳动者以各种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科学发展观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区域发展,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社会发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调整分配政策,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可见。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比以前更加注重和维护社会公平,是对我们长期贯彻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超越。

责任编辑:stutimes
打印繁体】【投稿】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