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让基层“戴罪立功”成常态
- 学生时代
- 2025-06-23 07:04:38
标题:新华视评:问责乱象需遏制,基层“戴罪立功”非常态
XXX社 XXXX年XX月XX日
近日,新华社发表的评论文章《莫让基层“戴罪立功”成常态》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在问责过程中出现了“戴罪立功”现象,即在被问责的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任务或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责的效果和公正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问责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追究责任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然而,当问责与任务、责任挂钩时,就可能出现“戴罪立功”的现象。这种情形下,被问责者不仅要承担因失职渎职带来的后果,还要接受额外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因此受到进一步的惩罚。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问责的初衷,也可能导致责任推诿、形式主义等问题的出现。
“戴罪立功”现象的产生,与当前的一些问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有关。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问责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被问责者往往成为“替罪羊”,而真正的责任人却逍遥法外。这种情况下,问责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助长不正之风,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遏制“戴罪立功”现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问责与责任相分离的机制,确保被问责者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而不是被额外的任务所困扰。其次,要加强对问责过程的监督,确保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最后,要提高问责的实效性,对于失职渎职的行为,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以“戴罪立功”来掩盖问题。
此外,公众的参与也是遏制“戴罪立功”现象的关键。公众应当积极参与到问责监督中来,对那些滥用问责权力、搞形式主义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只有让问责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之,遏制“戴罪立功”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问责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编辑: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