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地若干问题
- 学生时代
- 2009-06-02 18:44:28
期规划还必须包含若干基本指标。这些基本指标对我国经济工作社会全局具有重要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结合国内外环境,笔者认为,应把GDP增长速度、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生态效益这6个指标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体系。下面作进一步分析说明。
>
GDP增长速度在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均是排列第一的最重要指标,把GDP增长速度列入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如此。有所争议的是GDP增长速度这一指标是否应列入中心指标,由上所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在一个或若干个特定时间区间里,暂时不把GDP列入中心指标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当然,这仍是可以争鸣的。 把失业率列入九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在1991年制定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中完全否定了失业率这一指标,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待业率;1996年制定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到了失业率,但其位置在所有基本指标之后,并且还不是一个独立条目,而是和人口置于同一条款下。这当然不能责备八五计划、九五计划,这是由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综观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特别重视失业率,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通论”名著书名首先就是关于就业(失业的反面)的,其中心就是分析非充分就业(常态)、促进充分就业。无事要生非,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合适的。 把金融风险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实物短缺已不太可能发生,由于经济开放、网络化,金融资产增加,金融工具增多,金融对经济的冲击力加大,同时,我国金融资产质量确实令人忧虑。尽管没有正式的统计,但各种估计认为,中国金融资产的20%可以归入不良资产。因此,中国金融面临巨大风险。这一点在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以来东南亚及日本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佐证。在经济转型时期更要特别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应确定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政府基金(除了银行本身的呆坏帐准备金以外),以应付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两个晚上挑灯夜战已修订完成“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必要时,政府可动用5000亿元的安全基金投入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护盘(台湾《中国时报》与《中央日报》,台通过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参考消息》2000.1.18)。台湾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把经济安全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基于国家安全越来越表现为国家经济安全,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的新形式。根据笔者所做的专家调查,多数国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安全已经至少属于轻度不安全。因此,在十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争取提高经济安全度。从规划角度讲,应抓好这样几个子指标:市场安全度(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产业安全度(三资企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金融安全度(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控制力),信息安全度(我国自主开发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能力,我国的网络控制能力及反病毒能力)。 把高技术产业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关键在于高技术产业。这一点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得到充分证明。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产业(软件、媒体、电子商务、半导体、高技术设备等)1990年至1999年劳动力人数年均增长4.1%,而其他产业仅增长2%;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30%,其他产业仅上升2.5%;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1%,其他产业仅增长3%(唐永兴,“新经济”冲击劳务市场,《经济参考报》1999.12.24)。可以说,高技术托起了美国经济。相比之下,我国工业设备中技术比较先进的仅1/3,近1/5已经老化,40%超期;我国企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至10年,关键技术则差距更大;我国技术装备2/3依赖进口;即使是中关村技术园区也仅是国外进口件的装配车间,甚至有人称之为贸易货栈。可见,形势十分严峻(王一娟,我国技术装备2/3靠进口,《经济参考报》2000.1.6)。因此,十五期间我们必须把高技术产业发展列入规划的基本指标,否则我们就可能失去球籍。
把环境生态效益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没什么争议。因为第一,我国的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难以忍受的地步,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第二,若再不治理,则不仅今后治理的成本要加大,而且可能失去治理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把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地位。 如果把笔者确定的十五规划指标体系与八五、九五规划指标体系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有很大区别。第一,把规划指标区分为中心指标与基本指标是首创。第二,把社会保障而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规划中心指标是首次。第三,在指标中去除了价格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货币供应、国际收支等传统上认为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有的已成为派生指标,有的在今后5至10年不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第四,把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列入基本指标是首次。
如何规划——关于规划的编制方法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关于规划的结构
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比如为什么选择社会保障作为中心指标,为什么选择GDP增长速度作为基本指标,等等。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第一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情景分析为主,第二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为主。观察一下我国的八五、九五规划,其结构上没有统一规范。规划内容是面
>
GDP增长速度在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均是排列第一的最重要指标,把GDP增长速度列入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如此。有所争议的是GDP增长速度这一指标是否应列入中心指标,由上所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在一个或若干个特定时间区间里,暂时不把GDP列入中心指标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当然,这仍是可以争鸣的。 把失业率列入九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在1991年制定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中完全否定了失业率这一指标,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待业率;1996年制定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到了失业率,但其位置在所有基本指标之后,并且还不是一个独立条目,而是和人口置于同一条款下。这当然不能责备八五计划、九五计划,这是由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综观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特别重视失业率,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通论”名著书名首先就是关于就业(失业的反面)的,其中心就是分析非充分就业(常态)、促进充分就业。无事要生非,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合适的。 把金融风险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实物短缺已不太可能发生,由于经济开放、网络化,金融资产增加,金融工具增多,金融对经济的冲击力加大,同时,我国金融资产质量确实令人忧虑。尽管没有正式的统计,但各种估计认为,中国金融资产的20%可以归入不良资产。因此,中国金融面临巨大风险。这一点在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以来东南亚及日本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佐证。在经济转型时期更要特别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应确定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政府基金(除了银行本身的呆坏帐准备金以外),以应付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两个晚上挑灯夜战已修订完成“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必要时,政府可动用5000亿元的安全基金投入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护盘(台湾《中国时报》与《中央日报》,台通过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参考消息》2000.1.18)。台湾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把经济安全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基于国家安全越来越表现为国家经济安全,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的新形式。根据笔者所做的专家调查,多数国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安全已经至少属于轻度不安全。因此,在十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争取提高经济安全度。从规划角度讲,应抓好这样几个子指标:市场安全度(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产业安全度(三资企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金融安全度(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控制力),信息安全度(我国自主开发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能力,我国的网络控制能力及反病毒能力)。 把高技术产业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关键在于高技术产业。这一点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得到充分证明。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产业(软件、媒体、电子商务、半导体、高技术设备等)1990年至1999年劳动力人数年均增长4.1%,而其他产业仅增长2%;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30%,其他产业仅上升2.5%;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1%,其他产业仅增长3%(唐永兴,“新经济”冲击劳务市场,《经济参考报》1999.12.24)。可以说,高技术托起了美国经济。相比之下,我国工业设备中技术比较先进的仅1/3,近1/5已经老化,40%超期;我国企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至10年,关键技术则差距更大;我国技术装备2/3依赖进口;即使是中关村技术园区也仅是国外进口件的装配车间,甚至有人称之为贸易货栈。可见,形势十分严峻(王一娟,我国技术装备2/3靠进口,《经济参考报》2000.1.6)。因此,十五期间我们必须把高技术产业发展列入规划的基本指标,否则我们就可能失去球籍。
把环境生态效益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没什么争议。因为第一,我国的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难以忍受的地步,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第二,若再不治理,则不仅今后治理的成本要加大,而且可能失去治理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把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地位。 如果把笔者确定的十五规划指标体系与八五、九五规划指标体系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有很大区别。第一,把规划指标区分为中心指标与基本指标是首创。第二,把社会保障而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规划中心指标是首次。第三,在指标中去除了价格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货币供应、国际收支等传统上认为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有的已成为派生指标,有的在今后5至10年不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第四,把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列入基本指标是首次。
如何规划——关于规划的编制方法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关于规划的结构
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比如为什么选择社会保障作为中心指标,为什么选择GDP增长速度作为基本指标,等等。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第一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情景分析为主,第二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为主。观察一下我国的八五、九五规划,其结构上没有统一规范。规划内容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