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地若干问题
- 学生时代
- 2009-06-02 18:44:28
消耗的增加,都会使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因此,治理与保护环境也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我国目前要申办2008年奥运会,更是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理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有投入的保证,要从经济增长中扣除一部分作为补偿环境的发展成本。这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每年GDP增长中必须有1%用于环境保护(这里1%是基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估计:我国每年环境生态损失大致相当于GDP的1%)。
综上,可得出“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预测结果为6.5—8%(其中6.5%、7%、8%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可分别保证在50年、40年、3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相应作为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值)。
C、“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专家预测
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现象未来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进行中长期预测面临的随机性和不可测性更高。任何个人预测、模型预测都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应该利用专家群体进行预测。因此,笔者根据预测需要,选择了十几名在经济预测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征询他们对“十五”GDP增长速度的看法。专家们对“十五”期间GDP的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大多数认为平均增长速度在7%、8%左右,其中最低认为在5%左右。
>
D、“十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的确定
“十五”处于新世纪之初,其经济增长速度的科学预测与确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综合上述实证、规范及专家经验预测三种预测结果,可得出“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三种预测方案:低方案为7.4%左右,中方案为7.8%左右,高方案则为8.5%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由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为2000美元都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从而可以推断“十五”期间我国仍处于为达到人均GDP2000美元而奋斗的阶段。而许多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五、六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5—6%,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9—10%,亚洲四小龙更是在七八十年代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因此,以上确定的“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符合国际发展规律的。至于具体到“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会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分布格局。由于新一轮周期起点高,决定了其峰值不会太高。因此可推测“十五”基本在一个“缓起缓落”的周期内运行。由于新一轮周期具有微波化的特点,其扩张期可望持续到“十五”的中后期(即2003—2004年达到峰值)。
在上述预测中,中方案是我们的基本预测结果,高方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至于上述规划目标的实现手段、政策举措需要另文分析,在此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这里仅指出两点:一是要抓住影响GDP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二是要摆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据了解,十五规划编制已经成为2000年的四大热点之一。笔者希望不要让它成为一阵风、大运动、走形式。作为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更应该严谨务实,冷静思考,使规划有名有实,不要使规划编制完了就完了,使我们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滚动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有规则、有筹划,防患于未然,计划于未来,则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扎实地向前推进。
一、社会发展,不能随意超越
马克思早就讲过:“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①因为不同的社会阶段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决定的,“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北美的历史就是从奴隶社会——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间越过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是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认为社会发展可以超越。此观点是片面的。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的建立,并非是玛雅人、阿斯特克人为代表的有过灿烂文化的印第安人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诸国血腥入侵、长期移民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大规模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另一方面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北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从欧洲搬过去的,是西欧生产方式对外输出、移植的结果。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不是原有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全民支援,民主改革并结合当地情况移植、创新的结果。总之,“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江泽民)。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描绘的中国前景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④刘少奇在1951年的报告中仍然认为,党“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⑤这就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的前途是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是不能随意超越的。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毛泽东早年论证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以上两种发展模式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独特道路是由自己的国情决定的,它与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二者平行发展,最终目标相同,异途同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同属市场经济,从历史顺序上讲,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我国当今的社会理应是“新民主主义之后的初级社会主义”,必然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色彩。正如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讲的,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旧民主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世界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主义,但西方国家是经过旧民主主义,
综上,可得出“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预测结果为6.5—8%(其中6.5%、7%、8%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可分别保证在50年、40年、3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相应作为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值)。
C、“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专家预测
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现象未来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进行中长期预测面临的随机性和不可测性更高。任何个人预测、模型预测都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应该利用专家群体进行预测。因此,笔者根据预测需要,选择了十几名在经济预测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征询他们对“十五”GDP增长速度的看法。专家们对“十五”期间GDP的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大多数认为平均增长速度在7%、8%左右,其中最低认为在5%左右。
>
D、“十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的确定
“十五”处于新世纪之初,其经济增长速度的科学预测与确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综合上述实证、规范及专家经验预测三种预测结果,可得出“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三种预测方案:低方案为7.4%左右,中方案为7.8%左右,高方案则为8.5%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由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为2000美元都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从而可以推断“十五”期间我国仍处于为达到人均GDP2000美元而奋斗的阶段。而许多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五、六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5—6%,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9—10%,亚洲四小龙更是在七八十年代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因此,以上确定的“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符合国际发展规律的。至于具体到“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会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分布格局。由于新一轮周期起点高,决定了其峰值不会太高。因此可推测“十五”基本在一个“缓起缓落”的周期内运行。由于新一轮周期具有微波化的特点,其扩张期可望持续到“十五”的中后期(即2003—2004年达到峰值)。
在上述预测中,中方案是我们的基本预测结果,高方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至于上述规划目标的实现手段、政策举措需要另文分析,在此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这里仅指出两点:一是要抓住影响GDP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二是要摆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据了解,十五规划编制已经成为2000年的四大热点之一。笔者希望不要让它成为一阵风、大运动、走形式。作为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更应该严谨务实,冷静思考,使规划有名有实,不要使规划编制完了就完了,使我们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滚动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有规则、有筹划,防患于未然,计划于未来,则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扎实地向前推进。
一、社会发展,不能随意超越
马克思早就讲过:“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①因为不同的社会阶段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决定的,“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北美的历史就是从奴隶社会——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间越过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是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认为社会发展可以超越。此观点是片面的。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的建立,并非是玛雅人、阿斯特克人为代表的有过灿烂文化的印第安人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诸国血腥入侵、长期移民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大规模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另一方面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北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从欧洲搬过去的,是西欧生产方式对外输出、移植的结果。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不是原有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全民支援,民主改革并结合当地情况移植、创新的结果。总之,“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江泽民)。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描绘的中国前景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④刘少奇在1951年的报告中仍然认为,党“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⑤这就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的前途是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是不能随意超越的。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毛泽东早年论证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以上两种发展模式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独特道路是由自己的国情决定的,它与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二者平行发展,最终目标相同,异途同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同属市场经济,从历史顺序上讲,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我国当今的社会理应是“新民主主义之后的初级社会主义”,必然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色彩。正如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讲的,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旧民主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世界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主义,但西方国家是经过旧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