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论文剽窃利益链:博士副教授充当写手
- 新民周刊
- 2009-07-05 21:09:40
人,居然在学校里主教学生如何写论文,真是对学术的侮辱。”
对于论文量化,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一大特色。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德高望重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直到去世时,职称还是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说,陈景润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即便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大师也难以当上教授。
发达的网络技术给大量“垃圾论文”的诞生提供了便利,一批名不副实的专家、教授应运而生。从清华研究生不满学校教育而退学到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落聘下岗等事件,社会舆论越来越尖锐地将矛头直指当前高校的人才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有评论指出,现行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它抑制了学术创新,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完善。■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捉刀”十二年
我不能保证我的资源在全国做论文代理的大军中是第一,但也是前列,而且,虽然不高产,我交的‘货’却可以称得上是最高质量了。‘盗’亦有道,我靠本事吃饭,从来不骗人。
撰稿·李泽旭(记者)
王鹏(化名)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双手在电脑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电脑屏幕上一篇标题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探求”的论文正在不断修改中。
“兄弟,都研究生毕业当老师5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