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时代 >文章 感悟 >正文

揭秘中国论文剽窃利益链:博士副教授充当写手

量子力学、比较文学、制度经济学和中世纪神学。另外,北京某研究所工作的一个高分子材料博士,其文学修养不亚于一个比较文学硕士,以及一个哲学系硕士,还有一个音乐学本科生,基本上,你一说什么书,他马上就会说,嗯,这个很好,我以前看过,主要是讲什么的……

  “真正的高手是不挑的,其动机和最低劣的枪手是一样的,就是写稿挣钱,但是他们的活儿是最好的。”王鹏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有限的“捉刀”生涯中达到这样的超一流,对他来说,在赚取外快之外还能寻找到一种更美妙的感觉。

  “这似乎是一种快感!,对,成就感!”王强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丁学良:目前情况下,遏制学术剽窃不可能

  在一个社会里,对于偷盗行为,整体上法律环境怎么样,就影响到偷盗行为本身。(剽窃者)他就会受周围的影响,相对来讲,他就觉得:我剽窃人家的文章,没造成生命损失,没造成几十亿几百亿元的损失,也没造成大面积的社会动乱,为什么找我麻烦?我的意思是,中国现在所有这些问题,从深的层次上来说,都是连在一起的。

  撰稿·贺莉丹(记者)

  2009年6 月底,身在安徽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我们期望通过丁学良教授的视野,来解读如今屡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背后之社会图景与可行策略。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农家,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1984年获匹兹堡大学“校长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

最新文章